阅读全文
一提到宗教信仰,人们便会联想到神佛显灵的传闻,妖怪作祟的的迷信,祭天祀祖的礼仪,驱魔赶鬼的巫术,五体投地的信徒,念念有词的祝祷,晨钟暮鼓的寺庙,香烟缭绕的道观,巍峨壮丽的教堂……
这一切对于我们并不陌生。中国近代学者认为:宗教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,是人的社会意识的一种形态,是感到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人们对自然、社会与人生的自我意识或自我感觉,因而祈求某种超越力量作为命运的依托和精神的归宿。其特点是相信在现实世界上之外还存在有超自然、超人间的神秘力量或实体。认为这种神秘力量和实体具有绝对权威,主宰着自然和社会,决定着人的命运与祸福。 这个神秘的力量或实体在不同的宗教中有不同的称谓,而中国古代的称谓一直沿用至今,那就是¾神。《说文》“神,天神,引出万物者也。”意思是神是天地万物的创造者和主宰者。 这个概念简直就是人类文化的共同本源,世界上无论各种文化形态,各种不同地域的国家,各种不同肤色的种族,倘若我们沿着他们的文化上朔源头,会发现他们都离不开对于神(也就是宗教)的信仰,随着人类社会历史源远流长,并且不断发展充实。可以说:“宗教信仰是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,并且它的存在和影响将长期延续下去。”
不管无神论与有神论的信仰如何激战,人们始终在寻找永恒,寻找意义,寻找价值。没有人愿意痛苦、无望、永远的处于无知与黑暗的迷雾之中。古往今来无一例外,如果说人类有文明的话,这就是文明的基础。而我们更相信,这一切——人的存在与文明——皆来自神。因此,由存在意义上来说,“文明就是对神的追求”。
人类在寻求神的脚步上不停迈进,充满了渴求与迫切,正如圣咏上所说的:
天主,你是我的天主,我急切寻觅你;
我的灵魂渴慕你,我的肉身切望你,
恰有如一块干旱涸竭的无水田地。
昔日我曾在圣所里瞻仰过你,
为看到你的未能,和你的光辉;
因为你的慈爱比生命更为宝贵,
我的唇舌要时时称颂你。
我要一生一世赞美你,
我要因你的命上手并举!
我的灵魂好似饱享了膏脂,
我要以欢愉的口唇赞美你。
当我在床上想起了你时,
我更彻夜不寐地默想着你。
我们不知到在什么时候,出于什么原因,人神相隔(就现实而言,人对神是不确定性)。是父亲远游还是儿子离家出走?是人类成长的必经之路还是神在戏弄她的玩偶?是上帝的考验还是人堕落的苦果?在种种的猜测中,人类进入到了对神的苦苦追寻之中。他们走过情感心性的体悟;走过理智哲学的沉思;也走过了历史的河流。在对神的追求中,他们找到了自己所求——道、logos、天、甚至神。然而在中国,随着人类对于科技的掌握越来越多,反而把它渐渐遗忘在历史的角落,剩下的也只是一些凤毛麟角。
我一直相信,假如我们在走向信仰的山路上攀登不惜,我们终将会发现,不管是情感心性的体悟,还是理智哲学的沉思,这一切只不过是指月之手、望月之眼、赏月之心;不同的社会、历史和文化,也只不过是映月之湖、映月治河、映月之川;而我们人类则只不过是其中的水滴。
今日,在回归神的道路上,人类已走了数千年,这数千年中。人类虽感到神的陪伴,但是追寻之路依然是是充满着艰难困苦。各种各样的宗教、各种各样的思潮、学派,到底那条才是坦途、正路?作者在这里尝试,看看能不能找到一条归路。
本文题目与张志刚先生所作之书为同一书名,但其内容又具有本质的区别,并不是本人在这里哗众取宠,而是觉得唯有此名才更符合本文写作之目的,故在此向张志刚先生表示歉意。
|